按照中央、省委和成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成都市体育局认真学习贯彻新初书记在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并结合白刚常委、勇林副市长在2014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体育工作实际,认真研究梳理形成了2014年深化体育改革工作要点。

一、实施市民体质提升计划,深化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年)》的要求,重点做好全民健身的设施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五方面工作,着力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到2014年底,力争我市在“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标准”中实现总体达标率70%以上,A类标准达标率提升至40%。全市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88%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5%。
一是构建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村)健身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5公里健身圈。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制度化和新建居住区公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
二是构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推进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体育协会网络体系。支持体育社会团体、俱乐部等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服务。
三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免费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并发布全市体质监测年度报告。成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四是构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市本级和各区(市)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不少于60%的部分用于全民健身工作开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形成全民健身多元化、广渠道的保障体系。五是构建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举办成都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广“运动成都”全民健身主题特色活动,扩大“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影响力,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
二、建设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深化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
充分发挥各个区(市)县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资源禀赋的作用,办好特色品牌赛事,引进国际重大赛事,创新赛事组织方式,在2014年组织承办第一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国际极限运动会等16项大型体育赛事。努力实现“一区一赛事、一县一品牌”,推动竞赛表演业发展,丰富我市现代服务业内涵,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政策研究水平。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拟定推动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等发展的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认真研究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培育壮大体育消费市场。
二是推进场馆建设与利用。
采取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综合型体育场馆和单项体育场馆建设,积极引进和支持鼓励民间投资的体育场馆建设。整合利用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已有单项体育场馆以及在蓉高校体育场馆。
三是丰富自创品牌赛事。
创办中国“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冠军赛、国际青年网球大师杯赛、中外国际象棋名人混双赛等,形成规格高、规模大、新颖度高和吸引力大等自创赛事特色,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经济拉动力和营销推广力。
四是引进高端体育赛事。
积极引进与成都高端产业密切相关、融合发展的高端体育赛事,如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迈丹赛马经典赛、中国马术节等。探索引进国际知名职业赛事,办好足球职业联赛主场赛事,培育良好的职业化竞赛表演市场。
五是创新赛事组织模式。
培育赛事中介组织,鼓励市属国有公司参与赛事组织工作,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赛事组织工作。制定周密的预热宣传和推广营销方案,增进与中央、省级、市级媒体的合作,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以品牌赛事宣传助推城市影响力提升。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模式
深入实施“成都市体育局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全面提升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解决好教练员收入不高和运动员出路不畅等制约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业余训练水平。扩大体教结合工作面,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和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
一是实施教练员运动员关爱计划。
拟定“成都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和比赛成绩奖励暂行办法”,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在输送优秀人才、取得优异成绩等方面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成都市运动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拓宽运动员就业、就学渠道,妥善解决好出路不畅问题。
二是深化竞训队伍建设和模式创新。
扩大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实施范围,执行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型业余训练模式,加强年轻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力度。扩大对外体育培训,支持社会培训机构选拔培养优秀后备人才。落实红林市长在调研我市竞技体育工作时所提要求,推进市属体育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器材装备水平、科学训练水平和体育科研水平。
三是扩大体教结合工作面。
加强体教结合模式在各区(市)县的工作力度,切实开展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阳光体育特色学校管理工作,重点开展好校园足球、校园网球和太极拳、棋类项目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质监测,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加强与在蓉高校的合作交流,与成都大学联合共建“高水平运动队”;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好拥有全国首个“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称号的“成都棋艺学院”,并推广此项合作模式。实施好市体育局新近出台的《“棋城”振兴计划(2014—2018年)》,打造一流棋类竞技队伍,丰富我市体育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