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建设、管理是门大生意,2014年浙江省运会将在绍兴举办,绍兴市、绍兴县计划投资30多亿兴建体育场馆。体博会上,有关部门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全国拥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到2010年时已突破100万个。2012年预计将达到120万个。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争创先进县、兴建“一池两馆”不同,当前的场馆建设热呈现的是:基础设施与大型场馆齐头并进的格局。
一个城市建多大体育场合适?
“过去建一个能容量两三万人的体育场已很了不起了。现在一个人口不到100万的小县动不动要建五六万坐席体育场的并不鲜见。一个城市建多大体育场、建到什么地方才合适?城市决策者需细思量。”(IAVM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中国区总裁 体育之窗CEO 高宏语)
来自体博会的消息,由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牵头组织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评价体系标准”年内就要出台。建多大、建什么样的场馆,才能最大限度契合城市发展需要,未来将有标准可参考。
大型场馆一定要成城市地标?
“许多城市大型场馆建设都要往‘城市地标’方向发展,我觉得没必要。与其在设计风格、外形上标新立异,不如在场馆功能性设计上多花心思更有效。过去我们场馆都建在城市最繁华地带,现在为了地产发展需要都迁建到了郊外,孤零零一座体育馆,事后运营更困难。”(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谭建湘语)
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城市规划、布局,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屡试不爽的一着妙棋。但在场馆设计上没有必要非追求地标性建筑,请海外大牌设计师,搞所谓意境、符号元素设计,钱没少花,使用起来却华而不实。
大型场馆创收只靠“收房租”?
2008年,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对国内18个省市、28个大型场馆经营情况做过调查,当时有七成以上的场馆已实现自收自支。但收入中很大比例来自于物业出租。这一境况,目前仍未得到彻底改观。如何破解场馆经营的这一难题?专门从事场馆赛事、文化、传媒一体化营销和服务的体育之窗CEO高宏认为:首要,确定好产业规划和运营规划,城市中的体育中心究竟要走向哪个方向,如何才能满足政府、社会、赛事、文化和全民健身一体化的综合需求;其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共建伙伴,因为场馆赖以生存的赛事、演出、传播、健身等核心资源都掌握在一些大的产业机构中,单体场馆只有通过战略合作才能共享资源,规模化才能提高营收能力;最后,走品牌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道路,确定未来发展的品牌定位,组建专业团队,精细化管理才能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